修水县是一个文化大县,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是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故里和国学师陈寅恪的桑梓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珍贵古籍。县图书馆拥有藏书14万册,古籍1526种、10604册,国家认定善本11种174册,并有4种75册列入国家善本书总目,图书馆藏书量和古籍拥有量在全省县级馆中名列前矛。根据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全省古籍普查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我县图书馆全力推进古籍普查工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1、制定方案,成立机构
为加强对古籍普查保护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修水县古籍保护和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文化局、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制定了《修水县古籍普查实施方案》,成立了修水县古籍保护中心,中心设在县图书馆内,主要负责全县古籍普查登记和组织人员参加省图书馆培训工作,汇总古籍普查成果,请省古籍保护工作委员会对善本古籍进行定级,形成修水县古籍联合目录。并负责向省古籍保护中心上报普查数据,沟通相关事宜。
2、争取经费,保障古籍普查和保护经费投入
为加强对古籍保护和普查工作正常运转,我馆多次向县人民政府申请下拨古籍普查保护经费,2009年县财政下拨图书馆古籍普查保护经费2万元。2011年,我馆为了加快古籍普查进度和保护力度,又向政府申请需要古籍保护和普查专项经费7万余元,得到了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落实到位。
3、普查设备齐全。
根据实际,我们购买了像数高的照相机(以前有一台相机)、扫描仪和电脑,安装了古籍保护书橱,选派了专人专管,安装了防火灭火器材等。
4、配备专职人员,积级参加培训,提高普查水平
在人力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我馆专门安排一名专职人员和一名兼职人员从事古籍工作,并让他们多次参加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各类型古籍培训班的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我馆古籍保护和普查的水平和能力。
5、制定制度,加强管理
在古籍管理过程中,做到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健全了《古籍资料室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古籍特藏书库管理制度》,《古籍文献的保护和查阅制度》、《图书馆古籍书库及库区安全管理办法》等,落实责任。认真做好古籍书库的清洁卫生,检查古籍虫害、破损等情况,定期更换防虫纸,确保古籍的完好与安全。
6、积极开展古籍普查工作
我馆对馆藏的一万多册古籍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普查登记工作。查清了古籍、善本、库本书的家底,做到了书、书目相符,一一建立了账目。还积极调查了解修水县所辖公私单位收藏古籍的情况,在《修水报》及《修水广播电视报》上刊登了《关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公告》,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工作,发挥了图书馆在全县古籍普查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7、组织申报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自文化部开展“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及《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评审评定以来,我馆就一直积极申报,在国务院公布的二批名录和保护单位中,我馆收藏的明隆庆元年含山县儒学刻本《百家类纂四十卷》入选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是我市二部入选古籍中的一部。
8、完成省珍贵古籍名录、古籍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在省文化厅的正确领导和省古籍保护中心的组织下,2011年5月份开始,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批江西省珍贵古籍名录、省古籍保护单位的申报评审工作。我馆按照工作要求,组织人员认真准备相关材料,积极进行申报工作,并成功入选一批“江西省古籍保护单位”,三部古籍入选为“一批江西省珍贵古籍名录”。
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