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馆紧紧围绕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目标,积极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拓展服务职能。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为读者提供全面性和个性化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全馆职工从基础业务建设、特色品牌创建、惠民文化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总分馆建设入手,通过一年扎实的努力,顺利完成了本年度的各项工作,具体汇报如下:
一、基础业务常抓不懈,服务质量整体提升
1、丰富馆藏图书,完善设施设备。
针对读者需求和馆藏实际,适应时代发展,差缺补漏。今年我馆采购图书一万多册,在继续增加传统文史、名家著作的基础上,增加最新法律、农业、数学、科技等较为冷门类的馆藏量,打造系统、完整的综合性藏书体系。
进一步完善新馆设施设备。购买、安装了电子计数器,方便统计到馆人数。更新了报告厅的笔记本电脑,扩大运行内存,使电影展播更清晰更顺畅。少儿室配备了一台多功能阅读机,集国学诵读、益智故事、电子绘本等功能于一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优化服务,流通人次增加。为满足读者需要,我馆增加各室开放时间,外借室、报刊室实行每天开放8小时,电子阅览室实行每周5个开放日制度。新办图书借阅证1600个,同比增加60%。增加图书18025册,增加报纸杂志合计为150种。2018年全年共接待读者30万人次,图书、期刊流通16万册次,同比增加20%。提供咨询700人次。责任到人,实行“首问负责制”,加强图书馆阅览环境维护,及时制止一些不文明现象,给读者阅读和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
3、完善排架,做好图书分类与整理。为了使各项服务工作更加贴近读者,我馆遵循图书分类排架规则,对各图书室的图书进行全面倒架、整架,实现严密规范排架。在妥善保管我馆各类图书的同时,也为读者查找图书提供了便利。
4、重视地方文献工作,完成民国文献登记整理工作。
加强地方文献征集的力度,及时采集地方文献资料。今年我馆积极收藏地方文献资料,通过微信公众号、图书馆官方网站、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发出地方文献征集函,广泛征集地方文献,今年共征集了地方文献200余册,存放在地方文献室和修水作者读书角。同时,认真按照《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藏品清理核查工作实施方案》,将我馆保存的1949以前出版的民国文献资料进行清点、编号、登记。共登记整理2600册,统一存放在古籍室, 由专人保管。
二、创新服务方式,服务品牌亮出特色。
1、“古艾讲堂”公益讲座品牌。
通过聘请阅读推广专家、书法家、作家等社会知名人士开展讲座和培训,让人们拓展视野、加强交流,提升文化素质。2018年共开展8期。分别是“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公益大讲堂走进修水”、“黄庭坚书法与宋代文化专题讲座 ——中国书法家协会走进修水”、著名儿童作家殷健灵“阅读与成长,信心与希望”、朱法元“从读书人到知识人”、“南开大学暑期宣讲会”、樊登读书会《正念的奇迹》和《正面管教》共二期、“江西省书法培训中心书法讲座”。
2、“青鸟课堂”公益助学品牌。
2018年举办了“青鸟课堂”第九期和第十期。招收大学生志愿者80人,直接受益未成年人和农村留守儿童1300名。设有县城和乡镇公益助学点共10个。除了假期作业辅导,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活动,诸如讲述重庆城市特色,教授宁红茶制作方式,开展趣味运功会,参观黄庭坚纪念馆,防校园暴力安全课,手工课,葫芦丝表演等。服务了修水中小学生,帮助他们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提高素质。也进一步弘扬了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3、“桃里春风”少儿活动品牌。
为了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传播中华古诗词之美。我馆开展了首届“桃里春风杯”少儿古诗词大赛活动,本次比赛共决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8名。因为内容形式新颖,古典与现代相结合,题型变化多样,比赛环节紧张激烈,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和夸奖。有人称其为修水的“中国诗词大会”。
另外,“桃里春风”还涵盖了一系列针对少年儿童的读书活动,包括读书征文活动,中外著名文学图书推介、论语知识讲座、精品图书展活动、专场电影播放、公益电脑培训、小小志愿者实践活动等。
三、拓展服务职能,开展系列文化活动
1、春节系列文化惠民活动。 一是“迎新春,送春联”活动,邀请了来自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的周战线、王红日等五位书法家。市民自由选择内容、书法家们当场书写,共送出春联300余幅。二是“网络书香过大年”活动。引导广大市民通过互联网参与“九州圆梦·美好生活”在线摄影征集、“书香博闻·畅享阅读”在线闯关答题、“经典传情·书福迎春”电子有声贺卡等活动。三是元宵节“灯谜竞猜”有奖竞猜活动。活动奖品丰富,谜题好玩有趣,吸引了许多家长、小朋友和读者的参加,共计3000余人次。
2、全民阅读启动仪式暨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4月23日,由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主办,县新华书店、县图书馆承办的“书香修水,全民阅读”启动仪式在新华书城隆重举行。通过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培养全民“爱阅读、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此次系列活动有图书捐赠、诵读表演、古琴弹奏、“四月芳菲”书画笔会等。
3、每月一次图片主题展览。分别是“掌声聚民心,开启新时达,学习十九大报告图文展”、“过年展”、“身边好人展”、“公共图书馆法宣介展”、“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展”、“外国少儿绘本推介展”、“秀美赣江源摄影作品展”、“连环画里的童年记忆展”、“家国情怀、红色图书展”、“孟子展”。精选展览内容,宣传法律时政,推介优质图书,传播传统文化。
四、打造修水特色文化数据库,强化数字图书馆功能。
在如今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迅猛发展的时代,为了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对线上文化资源的各种需求。我馆开始着手打造修水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涵盖名人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旅游文化这6个模块。运用信息化技术对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记录、保护和传承,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全面、详实、客观地反映修水地方特色文化。实现对这些内容的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促进文化知识的共享和再创造,实现文化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交流和繁荣,为广大用户创建一个功能丰富,信息多样化的修水地方特色文化服务平台。目前,我馆已经完成茶文化资源采集、整理,购买了数据库。
我馆在馆内电子图书借阅机更新了大量电子图书供读者下载阅读,每周六上午九点半,进行了网络直播全公益性讲座,并且搭建了“修水县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读者通过“修水县图书馆”公众号可以直接进行“微悦读”。开设“公开课”、“视频培训”、“数字图书”、“微学习”、“微少儿”五个模块,方便读者快捷方便的获取到优质数字资源。
五、真抓实干,总分馆建设工作分步实施
在去年8个分馆(太阳升镇、四都、黄港、马坳、水源、布甲、大椿、上奉)的基础上,2018年着手打造村级示范点,新建分馆四个(太阳升坪塅村、马坳镇黄溪村、黄港镇郎田村、紫竹社区),形成总分馆县、乡、村三级网络。有统一的总分馆免费开放制度、总分馆图书流通制度,并将制度牌上墙。实现了统一编目、通借通还,建立了统一的书目查询系统。我馆负责分馆图书的采购、编目,并对分馆工作人员进行上架、分类、标引等业务培训。
六、送书下乡,为乡村文化站争取资源。
开展“图书流动进社区、进校园”及“送书下乡”活动。我馆在读书活动期间组织一批新书送到中小学图书室、社区图书流通站和社区图书室。此次送书活动投入资金18万元,共计采购图书10000余册,送到36个乡镇文化站和30个农家书室,有效充实了基层文化站的馆藏。借助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与九江市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为大桥镇文化站、竹坪文化站争取到3000多册优质图书,并与 “寻庐志愿者”(九江市图书馆志愿团队)一起采编、分类、上架。有效提高了乡镇图书室的馆藏数量和质量,方便农村地区读者阅读。
七、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纸质图书藏量不够丰富。尽管我们加强了采购力度,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加上读者对知识、图书需求的增多。新馆开放只有一年多,纸质图书种类还不够完善,藏书架还有些区域是空白。人均藏书量远远达不到国家标准。
2、数字图书馆建设资金及技术困难。时代发展下,数字图书馆已经成为体现图书馆服务能力的重要表现,但是,我馆人员专业技术还不够,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出现了资金缺乏、技术薄弱的问题。
3、数字图书馆市民知晓度低,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互联网媒介的关注度不够。急需采取有效方式进行宣传,加大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修水县图书馆
2018年12月31日